一般在制造密度大于21kg/m3的聚氨酯软泡时,只使用水作发泡剂;在低密度配方中才使用二氯甲烷(MC)等低沸点化合物作辅助发泡剂,也使用少量的辅助发泡剂。液体二氧化碳已成为可工业化使用的一种新型发泡剂。辅助发泡剂(物理发泡剂)会使泡沫的密度及硬度下降;由于发泡剂的气化吸收了部分反应热,会使固化减慢,需增加催化剂用量;对于高水量泡沫,由于吸收反应热,缓解了烧芯的危险。 一般来说发泡指数越大,泡沫塑料的密度就越低。这一经验关系依赖于温度和大气压等环境条件,还与配方中的其它因素,如加入阻燃剂、填充剂等有关。在水量较少时,增加配方中的水量将会提高脲的含量,脲与过量NCO反应可产生缩二脲交联键,通过极性基团的氢键物理交联作用及化学基团的交联作用,可提高排名塑料的硬度。但随着配方中水用量的增加,泡沫塑料密度降低,泡孔经络变细,到达一定密度后,泡沫的承载能力下降。 |